救灾,光是从字面理解就是一个很粗犷的词,更何况是实际的救灾工作。
然而在救灾领域里,我们确实遇见了许许多多了不起的女性,她们或坚韧、或刚强、或毅力,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力量。
人们也许会说,这是“女汉子”。
但如果不是心中有爱的人,怎会有如此强大的能量呢。爱的最好证明就是信赖,有了爱,灾区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她们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她们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就会生长成参天大树。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地升起。
徐阳:孩子告诉我,你像我妈妈

徐阳今年51岁,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许多,性格爽朗的她,被周围朋友称为“妮儿姐”。她是个生意人,也是位志愿者。
她笑起来阳光灿烂,干起活来精神百倍。不曾想到她是一位患病的女子,正在接受化疗。然而她看到那些受生活之苦的孩子,将心比心地想到自己的宝贝,她说:“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好好生活,更没有理由袖手旁观,我们要一起去做一些事情,去改变。”
2013年冬天,她再次加入志愿者的队伍,前往曾遭受洪灾的辽宁清源,去给那里的孩子发放过冬用的衣物。
徐阳和另外三位志愿者被分为一组,他们要分别走访5个村子,向那里的20多个孩子挨家挨户发放壹基金温暖包。12月的一个周末,一大早大家就从沈阳出发,一路颠簸中午到县城,扒拉几口饭,继续赶路。这些村子大多是偏僻的山区,山路不好走。同行的志愿者很照顾妮儿姐,扛啊提啊这些体力活都不让她干。
这一天,他们来给村子里一对双胞胎姐妹送温暖包。两个10岁的孩子相依为命,没有爸爸妈妈照顾。姐姐给妹妹做饭,妹妹帮姐姐洗碗,他们身上穿着不太厚的衣服,小身子十分单薄,而那时清源的气温已经跌到零下18度。
徐阳第一眼看到这俩孩子就心疼不已,立刻把温暖包拆开给孩子们穿上棉衣,带上帽子,给小手擦上冻疮膏。两个小女孩很害羞,许久没有说话,徐阳和志愿者就陪着他们一块画画,还一起做游戏,逐渐地热络起来。
临别时,姐姐把徐阳拉到一边,拽着她的衣角轻声说:“谢谢你,你像我妈妈。”
听到这句话的徐阳,心里五味陈杂。能令一个陌生的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关爱,她很欣慰。可是小孩的这句话更令她感到心酸。“山里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不一样,很多时候多不太会表达自己。如果我们能再多做一点点,再多一些关爱,也许她们就会有改变。”
有时候,这样的改变仅仅就是一个笑容。孩子天真的笑容,不加修饰,最淳朴真实。这些都是徐阳坚持做公益的动力之一。她曾听一位祖父激动地告诉她:“谢谢你,妮儿,我的孙子已经很久没有笑过了。你们来了,他笑了。我都很高兴。”这是一个11岁孩子的爷爷,而孩子的父母被迫离开家讨生活,长年不在家,留下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小孙子。
在见过了这些生活之苦之后,徐阳并没有陷入悲伤,相反地她这样说:“一个人使力那叫力气,一群人使力那才叫力量。我要做的不仅是自己去做,还要呼吁更多人一起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更多人。”
2014年2月,徐阳刚刚做完了一个6个疗程的化疗。可她没闲着,3月就跑去武夷山爬山。对于未来,徐阳说:“尽心尽力做一些,能做多少是多少。我是志愿者,做公益的过程中,对我自己也是一种帮助。不是有首歌唱到吗——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
郎霞:25岁新起点,我从救灾开始

25岁了,家里人说:找个稳定的工作吧;朋友说:找个对象准备结婚吧。但25岁的郎霞,却从西北来到西南,扎根在雅安的灾后重建工作里。虽然家人朋友都反对,但最后妈妈的一句话,让她鼓足勇气下定决心:“如果真的喜欢干这个,就去吧,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2013年6月,郎霞带着行囊离开家,从甘肃兰州来到了四川雅安。
郎霞个儿不高,嗓门却不小。干起活来风风火火,讲起话来也是干脆利落,同事们常称她是“女汉子”。郎霞来到雅安主要负责壹乐园儿童服务站的项目工作,其实早在一年前,她就开始接触救灾。那时还是2012年5月,甘肃岷县发生了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
灾后的第二天,也就是5月12日,郎霞作为志愿者和同行的11人抵达重灾区茶阜镇,郎霞被分配到的任务是在禾驮乡中心校负责向学生发放400多个壹基金温暖包。
第一次救灾的郎霞,穿着一尺深的胶鞋,一深一浅地踩在没过脚腿的淤泥里,不到半天功夫,胶鞋里也灌入了烂泥。“当时受灾的村民都在学校里面避难,逃出来的时候啥都没拿,我们就想着快点把温暖包发下去,给小孩能用上。”他们一共带了1000个温暖包下乡,隔天就全部发放完毕。
一个礼拜后,郎霞和同事们再次来到岷县,这一次是来发放另一批救灾物资——生活包和家庭包。此时的郎霞,已经从志愿者正式成为了甘肃伊山伊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的一员,也成为了壹基金联合救灾的一位伙伴。
郎霞的老家在岷县,所以她对在岷县的救灾行动格外关注。从紧急救灾到灾后重建,6个月时间里,郎霞从兰州去岷县不下10次。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与西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境内海拔为2200至3872米。每年10月左右,岷县就开始下雪了,山路上一积雪,开车就会很危险。郎霞在救灾路上遇到过不止一次的“惊心动魄”。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2012年11月28日,郎霞一个人要去蒲麻镇红崖乡中心校签收壹乐园设施。壹乐园是一整套游戏娱乐设施,通过体育游戏疏导灾后儿童的心理阴影。红崖乡中心校共有200多个孩子,是岷县所有项目实施点里最远的一个。
11月的岷县已是白茫茫一片,前几天刚下了雨,路上还结了冰。郎霞租了辆小面包车和司机两人往60公里开外远的村子去。那时的最低气温是零下5度,最高气温也不过零上5度,郎霞紧了紧棉衣,手拉着车顶右侧的把手,心念着,千万别打滑别打滑。
可是车子才开出了半个小时不久,就见对面来了辆车速挺快的摩托车,面包车本想往右边车道开避让他,没想到脚下刹车此时根本不管用,面包车就在原地转了个180度,才踉跄地停了下来。
这一下把郎霞吓得不轻,“咱还是别走了吧,师傅。”郎霞跟司机商量,司机看了看车,又看了看路,说:“没事,后面的路就好了,别怕,走吧!”郎霞没辙,只得硬着头皮继续赶路。
可是郎霞的担心还是发生了,车子开出10公里左右,路上突然出现一个水坑。在车上时根本看不清坑有多深,郎霞和司机商量着说看上去挺浅的,要不试试冲过去。没想到一脚油门还没用力,车子就陷进去了。原来这是个挺深的坑。
这下两人彻底傻眼,郎霞只得裹紧衣服戴上帽子下车去推,司机在车上试着发动车子。“就我一个人啊,在那推车,狼狈的呀!弄得人一身全是泥点子。”郎霞毕竟是个女孩子,力气再大也不可能一个人推得动车子,幸好后来同路来了一辆拖拉机,老乡们一块帮忙这才把车给拖了出来。
胆战心惊的郎霞就这样过了一弯又一弯,两个多小时后,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想起路途的艰辛,郎霞挺乐观,总是乐呵呵地把这些倒霉事说地跟笑话似的。但她也会突然严肃起来:“也正是因为路这么远这么不好走,那里才更需要我们去。我第一次去岷县发物资时就是给孩子们发,他们的模样,他们的眼神,一直印在我脑海里,所以我觉得灾后儿童特别需要心理疏导,尤其是在岷县这样的贫困山区,孩子们更需要。”
正是因为岷县蒲麻镇砖塔寨两个孩子青青和菁菁的改变,坚定了郎霞坚持做壹乐园项目的初衷。
姐妹俩一个6岁一个2岁,长得非常漂亮。那会儿泥石流把家里都冲垮了,爸妈拿了为数不多的积蓄,再跟亲戚借了钱,好不容易凑够了才修了房子。可妈妈是残疾人没法帮太大的忙,就只能靠爸爸一人干活养家。那时候,姐妹俩不爱说话,郎霞去看她们时,她们就在一边玩砖玩土,也不欢迎别人去他们家。壹乐园儿童服务站开了之后不久,姐妹俩常常来,在这里画画、唱歌、玩游戏……逐渐和郎霞热络起来,很依赖她。3个月后,两人的改变令郎霞惊讶。“最大的变化就是笑得多了,还会跟我开玩笑,请我去他们家里玩,主动了许多。后来姐姐上了一年级之后,第一个学期就当上了班长,开始管起别人来了呢。”
然而,郎霞在岷县为这些孩子的改变感到欣慰。另一边,郎霞的家人还是为她犯愁。“找份稳定的工作,找个人处对象。”是她那一阶段听过最多的劝。
郎霞觉得家里人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她在做的工作到底是怎么样,于是一有空就拍些视频存在手机里,等回家时放给大家看,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去雅安还没到2个月,2013年7月22日岷县又发生了6.6级大地震,这一次郎霞因为有雅安工作在身,没能回到岷县救灾。但郎霞老家就在岷县,全家人都很关注岷县地震,家人通过报纸电视看到了各种救援行动的新闻十分感动,终于理解了她在灾区所做的工作。原本家里只有妈妈支持,现在全家人都很支持郎霞的工作了。
顾海英:在严寒的边疆,我们温暖彼此

志愿者顾海英生活的地方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塔城地区沙湾县,她在当地是一位自由职业者,也是公益行动的一名志愿者。在连续两年参加壹基金温暖包发放工作后,她说最大的改变是每当过年过节都变得格外忙碌,因为手机上会发来许多人的祝福,她都会一一回复,还会收到许多孩子的电话来邀请她去家里做客。
“这种帮助不仅是在物资上,也是精神上的一种支持。我们去帮助别人,其实他们也在帮我。”顾海英这样描述她的志愿者工作。
2012年冬天,顾海英第一次接到了发放温暖包的工作,10月开始她就和其他志愿者一块在沙湾县根据发放要求筛选名单并一一核实。2012年在沙湾县发放了97个温暖包,2013年在13个乡镇发放了91个。12月的沙湾最低气温接近零下25度,距离最远的乡镇路程超过70多公里,多数都是砂石路。赶在最寒冷的季节把这些棉衣棉靴送到孩子们手里,是顾海英每年冬天的头等大事。她因此清楚地记得每一个孩子和他们的家庭,还有他们的变化。
12岁的维族男孩阿迪力江(音)就是海英最牵挂的孩子之一,孩子的母亲是残疾人,双下肢和右手都行动不便,父亲在很久之前就离开了家。念小学五年级的阿迪力江,已经会帮妈妈做饭、收拾屋子、洗衣服、擦地……他告诉海英,自己长大后想要当一名警察,这样就能保护妈妈,也能像英子阿姨一样去帮助别人。
2013年10月的一天,那是维吾尔族的一个传统节日,阿迪力江给海英打来电话,邀请海英和其他志愿者一块去吃饭。阿迪力江的妈妈还告诉海英,他们特意请了一个维族的大姐来做饭,他们要做一顿地道的饭菜给英子阿姨吃。
海英在发放壹基金温暖包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贫困家庭的不同需求,比如有些是孤寡老人,有些是残疾儿童,她于是开始思考自己扎根在这里还应该做些什么。她创办了民间公益机构,为自己的机构找到定位,用更多方式继续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2014年春节,跟前两年新年一样,海英的手机从年三十下午就一直响个不停,“每次发放温暖包之后,我都会把我的电话号码告诉孩子的父母,跟他们说如果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什么需要,就告诉我。一到过年,他们都给我发短信来拜年。虽然是陌生的号码,但心里真的很温暖。咱们做公益,真的就是互相帮助,互相取暖的。”
邓蓉:雅安灾后,壹家人坚守重建三百天

2014年3月2日,邓蓉从雅安回到了绵阳,老家的房子要整修,街坊邻里的房子都修过了,只差了他们家。9个多月在外漂泊,邓蓉和丈夫带着孩子回家了。
41岁的邓蓉和丈夫郭代勇结婚快22年了,他们育有一儿一女,大女儿今年21岁,小儿子今年6岁。去年,夫妻俩做了一个决定:离开绵阳去雅安,担负起壹乐园儿童服务站的工作。
说起奔赴雅安的契机还要从2009年丈夫郭代勇经历的一场车祸说起,用邓蓉的话说:“现场非常惨烈,车全都报废了。能活着真是万幸”
不幸中的万幸,郭代勇只受了些轻微的皮外伤。经历过生死一刹那,郭代勇觉得自己能够活下来是老天爷的恩赐,一定要珍惜第二次生命,要怀着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对待社会。从那时开始,郭代勇就经常参加志愿者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有需要的人。2013年4月20日,雅安发生7级大地震之后,夫妇俩就一直关注着救灾行动。
半个月后,他们在网上看到了壹乐园儿童服务站招募公告,这是一项关注于灾后儿童心理疏导方面的项目,他们按照要求提交了申请,经过两三轮评估后,顺利地成为了雅安芦山县思延一小的站点站长。
邓蓉和郭代勇简单收拾了行囊来到了雅安,从此开始了为期10个月的壹乐园生活。 刚到芦山的时候,邓蓉和郭代勇几乎一整天都在穿梭于各种不同的帐篷,这是休息用的,这是工作用的,这是吃饭用的……帐篷里潮湿也不透气,要是遇上下雨,帐篷里还会进水。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月,他们终于转移了阵地,学校一个废弃的厨房变成了他们的卧室,刚搬进去时,地上墙上都是油垢。夫妻俩花了一下午,用钢丝球把地上给刷了一遍,凑活着在那里住了下来。虽然条件也很简陋,但不用担心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了。
在临时厨房过了不到一个月后,两人又搬进了壹乐园儿童服务站旁边的板房。住板房最不方便的是上厕所要跑很远的路,洗澡还需要排队,有时常常要等到晚上11点才能进去洗个澡。
虽然很累,但邓蓉想到服务站里的那些孩子,每一天都在成长,都在改变,都比她刚来的时候要更好,她就有了力量。
然而邓蓉也是母亲,她6岁的小儿子此刻却和爸爸妈妈相距这么远。邓蓉每次打电话回家,小小郭都要哭,嘴里说着想妈妈,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邓蓉狠狠心,把小儿子接来雅安一起生活。
小宝贝来了雅安之后问题也不少,小小郭觉得这里吃得不好、住得也很破,常常跟妈妈闹情绪。邓蓉很耐心,常把儿子带来服务站和小朋友一起玩。小孩子们都爱玩,没过几个礼拜,大家就熟悉了。小小郭和小伙伴一块做游戏、写作业,有时还给妈妈捣蛋。等7月放暑假时,在陕西教书的大女儿还趁着假期到雅安给灾区小朋友们上课,支持爸妈的工作。一家四口重新相聚在雅安。
邓蓉和郭代勇的感情一直很甜蜜,在儿童服务站的同事们心目中是模范夫妻。但即便是最默契的拍档也会有意见不合时。郭代勇非常疼孩子,喜欢跟孩子们玩游戏,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孩子”。于是,夫妻俩在一起,理所当然的,丈夫唱白脸,邓蓉唱黑脸。
2013年10月13日是第24个国际减灾日,雅安的壹乐园儿童服务站组织孩子们举行一场减防灾演习,向小朋友们介绍如何防灾、减灾,还进行了洪水、地震等的避难演习。其中有个环节是答问题拿奖品,有几个调皮的孩子拿了奖品还想要多拿几个,郭代勇经不住小朋友的苦苦哀求,就悄悄多塞给了他们。邓蓉看到之后顿时火冒三丈,她在和小朋友交往中最坚持的一点就是公平是对待每一个孩子,一味地宠溺只会害了孩子。邓蓉和郭代勇争吵了几句,但她心里明白丈夫太喜欢小孩子,不忍心拒绝孩子的请求。“反正是又好气又好笑,他就是这样的人。”
在雅安的同事都管邓蓉叫邓姐,她的笑容常挂在脸上,她说自己很幸福,也很幸运。因为可以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且还是和自己爱的人一起,这种喜悦就是双倍的。